标点,作为一种精神分析技术
标点,也就是为语句提供标点符号,是阅读块状文本的一般技术。
我们也许很难想象为说出的话语提供一种标点,但语音作为线性的音素的联结,作为语言的海面上的波浪,本身并不被任何一种标点限定。换言之,来访者的自由联想提供了被多种标点分割的可能性。
来访者自身的陈述提供了一种标点,但这种标点没有任何言外之音。为此,分析家必须进行新的句读,为来访者的发言提供新的断句,赋予更多的意义。
为了标点这些,一系列的技术需要被提出和使用。
中心目的
标点的核心目的,就是让来访者注意到话语的另一种解释,发现他从没注意到的另一些事物。《增订解人颐新集》中记录的“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”就是经典的例子。而考虑到精神分析看待能指的观点常常是从“字面”上来考虑的,因此标点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来访者的话语通过重复来“带出语境”。许多用词看起来极为正常,但一旦带出语境,就能看到可能隐匿着的重要性。
使用其它方案来加重对象在来访者那里的意义,使它们被注意到,同样是可以接受的标点技术,比如用重音来重复、在话语后着重地“嗯”一声、使来访者慢下来、解释一些词汇或是说得更全面一些。
在我的精神分析实践中,来访者在描述梦境时用了“回廊”这个词,然而但我为这个词加上标点,并深入探索以后,随即发现这个词全然不能描述他的梦。那么为什么来访者使用了这个词呢?“回廊”是否可能是“回心转意”的替代品呢?
总之,分析师必须通过标点的技术来让标点之物与其想象式的语境切断。
有时,标点会有另一种目的,就是在于使读者能否自由地专注于其联想的内容上,而不被“连贯性”的要求所打断。换言之,是强调来访者在联想过程中的漂移产物,使其从某些他的意识认定的、但因此也没那么重要的主题上转移视线。
句读对象
那么,究竟什么是值得标点的呢?
就是那些无意识展露的地方,就是被压抑之物“一不小心”从嘴边溜出,其后却被意识抛弃的瞬间。
具体来说,在说出词语时的口误,如在一些词汇上结巴、颠倒词汇的发音,或在重复中逐渐在某个词处停止,这些都可能意味着有某个重要的词正在召唤,却被抑制住了。类似的,若某个句子在中途被暂停,重构甚至是直接开始另一个句子,这总是意味着故事的某些部分被来访者回避了。总之,诸如省略、遁词(也就是用复杂的词汇来包装想法)等等形式,都意味着压抑正在发挥作用。于是,标点需要在此处被插入。
此外,不只是言语形式,话语的内容中也会有压抑和逃避的特征——譬如对某物的省略。我的来访者曾谈到一个出现三个女生的梦,他描述道“梦的特征是三个女生都和我很熟”,这让我联想到他有一个前女友。在更深入地询问中,他突然惊觉那位前女友也在自己的梦中,但被他完全地忘记了。从而,我确信这一点是某种被压抑的对象,因此在此处进行标点。
类似的,用另一些言语去否定,同样也是压抑的表现。例如当来访者说出“我认为这不是重点”这样的否定,随即就能确信那就是需要被标点的“重点”。有时,比这样的否定更值得注意的是“无端否定”,也就是自顾自地对某些东西做了否定,尽管分析家没有、或尚没有提出任何相反的观点——也许我们同时也可以注意到,对某些事物(回忆和自我认知)的过度确信同样是对其它可能性的否定和无端否认。
分析家作为艺术家
有种生活态度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——听到那些从不被听到的,看到那些从没人看过的——因此我尝试从互联网亚文化中发觉那未知的冲突和矛盾,试图将出没人诉说过的故事,期待找到另一种解释,找到一阶逻辑语言背后的另一种模型。
无疑,这就是分析家应当致力于做到的——但是更重要的,我们必须让这些东西显现在他人眼前,增强其重要性,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。
因此,标点是一种精神分析技术,亦是一种人生技术。莫如说,一种精神分析艺术,一种人生艺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