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问,作为一种精神分析技术
随着倾听,一些列的梦、幻想,和被认为是特殊的、关于某件事的回忆被依次提出。它们是分析中通向无意识领域里被压抑的能指的路标,但,正因为它们总是被压抑的,从而是令人痛苦的,是难以启齿的,来访者要么避而不谈,要么自觉略过。为了不使分析溃败,为了使分析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,分析师必须对它们进行追问,寻找细节、建立连接,让分析者不断分析下去。
为了问出这些,一系列技术需要被提出并使用。
追问的技术
那么,追问什么?话语中究竟什么是值得追问的?
最重要的当然是那些被省略的、“无意间”从表面略过的事件。与此同时,另一种被隐藏和压抑的东西常常是事件之间的联结和关系。为此,需要详细地追问事件的细节(例如时间、名字)。随着这些事实被挖掘,事件间的联结就会逐渐浮现。
对待来访者的话语,追问的一般原则是保证明晰性。也就是说,要直截了当地问出来访者话语中需要澄清的部分。
一般言之,总是越简洁的话语越明晰。因此,初步策略是原封不动地重复来访者的用词,避免任何程度上的同义替换。这样的一致性选项,一方面是为了保障来访者不会误解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其不至于感到遭受到背叛。
翻译即是背叛——对话语文字的背叛,且往往也是对受分析者言说之精神的背叛。
另一种策略是保障提问的开放性,即要求我们给予来访者更多的空间来构思自己的回答,避免使用预设的词汇将来访者的意识“困”在当下的语境中。
“嗯?”、“后来怎么样了?”、“困难?”(当来访者说出了这个词时),或者单纯只是谈起眉毛做出好奇的神情,这些都是良好的提问方式。更重要的是,来访者可能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这些提问上去,从而这些看似含混的提问给他打开了一个气口,使那些被隐藏起来的想法流射而出。
上述的提问技术皆是一般论。自然也有例外的情况,那就是当来访者没能成功地开始运作,被某些痛苦的经历和被压抑的事实淹没之时,分析家必须使用一些细致的探索性问题。使用极其明确的词汇,避免过于开放和含糊的措辞,通常可以构造一个情景,诱使来访者开启回忆。
当然,仍然要谨慎地允许来访者做出纠正,以免整个陈述被分析家的想象所误导。
阻抗与克服
在提问时,最核心的困难是参与者的阻抗。
面对暴露那些令人不快的幻想,面对那些难以启齿的经历,来访者的阻抗自不必说。然而,分析家的阻抗同样会不断地显现,因为鼓励、以至于迫使来访者进入那些回忆和困境,这远比冷静地倾听来访者的叙述要困难得多。尤其是,考虑到分析家倾听的策略是停留在字面上,避免陷入故事和情绪里,避免在想象界中迷失,主动地去提出问题,就显得尤为困难。但分析家必须紧跟自身跟随分析的欲望,而不是被自己的阻抗所主导。这既是通过展示自己的主动性来推进分析的方法,也是使分析不会因为来访者的担忧和恐惧所溃败的根本。
分析的真正开始,永远是来访者提出自己的问题,并开始探寻自身的经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(作为一种主体现象之由来)与根由之时,只有当他构筑了属于自己的问题,并以此作为持续分析下去的动力时,工作才能真正开展。
分析家的提问,在根本上是激发来访者的一种好奇,使之克服自身那强烈的不想知的意志——不想知道什么使我们烦恼,不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做,不想知道我们背地里似乎在享受什么,不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享受。而根本上,这种被来访者据为己有的意志,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。